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
安慶市于1956年,成立了安慶市一團、二團。1958年兩團合并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。1982年,改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。下設一、二團,全院200多人,全民所有制性質。一團,100多人,演員陣容比較強大,有田玉蓮、丁同、劉廣慧、王富珍、斯淑嫻、董文霞等,這些演員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。二團,原為安慶市黃梅戲學校畢業生組成的青年隊,全團80多人?,F地、市合并,改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三團。安慶地區于1982年成立了安慶地區黃梅戲一團,全團100多人,屬全民所有制性質。他的前身是安慶專區實驗黃梅戲劇團,后更為此名?,F地、市合并,改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。主要演員有韓再芬、李萍、麻彩樓、王鳳枝、張文林等。
院址安慶市。安慶市以原有兩個場團合一的“民眾劇院”和“勝利劇院”為基礎,于1956年分別成立了安慶市黃梅戲一團、二團。在此期間,兩團中的主要演員嚴鳳英、王少舫、丁永泉、潘璟俐等先后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,復又抽調五十多人支援西藏建團,于是兩團便于1958年合并為一,名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。1969年解散,1978年又恢復建制,1982年改團為院。全院二百余人,下設兩個演出單位,即一團,二團。
一團有一百一十人,主要演員有嚴鳳英新授弟子田玉蓮,還有丁同、羅愛文、斯叔嫻、張谷芳、周旭春、謝應龍、郭幼華、趙緩緩等。主要編導有羅愛祥、周考如。編曲有程學勤、蘇立群。舞臺美術蔡春山。曾先后七次參加安徽省舉辦的戲劇觀摩演出大會和調演,兩次赴京參加調演。1952年,原“民眾”、“勝利”兩劇院部分演職員,參加安徽省地方戲曲觀摩演出團赴上海匯報演出,演出了《路遇》、《打豬草》、《柳樹井》等劇目,這是自1936年后,也是獲得極大的成功,上海新聞媒體和賀綠汀等藝術家在報上撰文予以肯定和贊揚。
20世紀60年代以后,這個團上演了許多新創作的優秀的黃戲劇目,如《泉邊上的愛情》、《二龍山》、《漁網會母》、《洪波曲》、《春暖花開》、《小店春早》、《雙鳳出巢》、《七十二行之外》等。近年來,《花燭夜》、《王熙鳳與尤二姐》、《狀元打更》、《楊乃武與小白菜》近二十出戲和部分唱段,灌制成唱片和盒式磁帶或VCD光碟在國內外發行。該團不僅在安徽境內的長江南北、淮河兩岸、皖南山區作巡回演出,華東、華南、西北、西南等十七個省、市、自治區也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。1958年、1959年兩次抽調演員,配合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武昌、上海為中共中央會議演出。自1952年起,先后抽調大批優秀演員,支援各地的黃梅戲劇團的建設,同時采取代訓、派員輔導的辦法,對十數個兄弟劇團戲給予支持。為黃梅戲的推廣和繁榮作出巨大貢獻。
二團前身是安床黃戲學樣的1957年、1958年、1959年三屆優秀畢業生組成的青年隊,后改隊為安慶黃梅戲二團,1982年成立市黃梅戲劇院,二團歸屬劇院管轄,名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。全團八十多人,主要演員有劉廣慧,王富珍、董文霞、郭小珍、胡靜、楊玲、闞根華、楊長江、吳賢福、徐恩多等。導演潘忠仁。多年來,劇團先后上演了《慈母淚》、《巾幗縣令》、《七仙女送子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孝子冤》、《碧玉簪》、《三請樊梨花》、《包公誤》《雙玉蟬》、《羅帕記》、《烽火連心》等數十出大戲、小戲。這個團青年演員居多,武功基礎扎實,不但能演文戲,還能演一些高難度技巧的武戲,如《楊門女將》、《虹橋贈珠》等。1964年,上海電影廠拍攝的創作劇目《紅霞萬朵》,紅霞由劉廣慧扮演;1982年,又參加了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的《杜鵑女》,杜鵑由郭霄珍扮演。
1995年,安慶市、安慶地區合并為安慶市,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亦并入市黃梅戲劇院,改為二團,原二團改為三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