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值得期待的兒童劇 ——《天堂里的老師》觀后
這是一部描寫教師的戲,選題、立意都非常有價值。
作品結構很別致、很獨特。四場戲分別是“昨天”“前天”“今天”“明天”。故事都發生在偏遠的山村小學:第一場“昨天”,年輕的鄉村教師王元以獨特的方式“收服”了調皮小學生猴皮精,卻在大雨帶來的泥石流中,為保護猴皮精和學生們,獻出了生命;第二場“前天”,一位名叫洪梅的老教師前來接替去世的王元老師,通過洪梅老師,故事意外地跳蕩到王元老師的童年——當年調皮的小王元被洪梅老師“收服”,在一次山洪暴發時,又被洪梅老師舍身相救,從此立下了當老師的志愿;第三場“今天”,失去王元老師的孩子們,靠著對老師的回憶,彼此溫暖、支撐著艱難的生活,內疚的猴皮精,學著以王元老師的方式,幫助著受傷的同學山妹;第四場“明天”,未來的某一天,長大成人的四名同學重回鄉村小學,看到了像王元一樣留在這里、成為鄉村教師的猴皮精……教師的職業精神在三代鄉村教師的身上傳遞著、發揚著。
圍繞著主人公(雖然他并不是一直在場)王元老師,全劇描寫了三代鄉村教師的成長,它跳出了一人一事的敘述,以一種新鮮、自由的時空跳蕩,講述了一個動人的、具有歷史縱深感的“師心傳承”的故事。 所謂“醫者父母心”,師者,更是父母心!如同劇中的一句給許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臺詞:“因為我是老師!”真正的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精神的引領者,是孩子的人格榜樣,是在言傳身教中,決定了一個孩子未來會不會相信這個世界、愛這個世界的示范者,所謂春蠶到死,所謂蠟炬成灰——教師是一份需要交付全部身心的、幾近神圣的職業。身為教師,首先應該具備的恰恰是這份如山如父、如水如母的質樸大愛——師心!全劇以回環式結構,從王元的形象塑造,最后指向了這一代孩子再一次接過老師這樣職責,讓主題在情感的延展中自然流淌出來。
劇作除了在結構上的新穎,也非常有意識地注意到了師生關系中的個體生命對個體生命的影響。王元老師的出場,是淘氣鬼猴皮精用寫在黑版上的“玩老師”三個字呼喚出來的。而王元老師更以“大男孩”“大頑童”的形象給予了呼應。應該說,劇中的王元老師,具備了一個獨特的戲劇人物形象的雛形:曾經淘氣、叛逆的小王元,因為遇到了柔弱卻包容的洪梅老師,最終成為了“這一個”王元老師。之后,“這一個”王元老師,征服并影響了又一個淘氣、叛逆的猴皮精……我一直非常贊賞一句話:最好的教育,就是使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。每一位優秀的老師,首先一定是一個真實的、溫暖的、包容的、人性味十足的人。然后,再去自己的人性去“春風化雨”,面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。
這部戲的主創團隊,包括演員,除了編劇陳傳敏是業內資深專家,其余基本都是年輕人。在年輕導演許曼地的總體把握和帶領下,舞臺上充滿活力,整體呈現很大膽、很大方、很現代也很開放——心胸、視野、審美趣味的開放。感受得到年輕戲劇工作者們的熱情和藝術追求。
舞臺呈現有很好的樣式感,很好的歌舞化的追求。在這里面,我們看到了一番特別的用心和可貴的努力——兒童劇創作中,我們往往首先要考慮:怎么讓孩子看下去,怎么讓孩子懂?如果孩子看不進去,無論多么深刻的思想,多么動人的劇情,都會是白費的。怎么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,這是特別需要去解決的。本劇所采用的歌舞化樣式,不僅動聽、好看,更是對獨特觀眾群(青少年觀眾)需求的一種特殊關照:可以幫助并不了解偏遠山區生活的小觀眾們,順利走進那一片遙遠而陌生的生活——能夠進劇場看戲的,都是衣食無憂的孩子。怎么讓他們理解那群貧困山區孩子的生活,必然要從引起關注開始。關注之后才會了解,了解之后才會理解。包括,怎么讓一個沉重的話題,一片灰蒙蒙的、艱苦的生活場景有色彩的呈現在舞臺上,這些都是需要費心思的,需要尋找、創造一種更加活潑的、豐富的視聽方式。劇中形成了歌隊,大量使用的童聲合唱,其音樂完成得非常好。旋律優美、單純、動聽、上口,演唱錄制的質量也非常高,清亮純美,帶給全劇一種現代感。作用在戲劇中,它又構成了詠嘆——屬于少年的歡快詠嘆,也是對劇中人物、主題思想的詠嘆、詮釋和升華。同時,大量的歌唱也使這部近于散文詩的戲劇以情取勝。舞蹈及肢體動作的編排,也有許多新意。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與形象設計結合得很好的“泥石流”的擬人化舞蹈。這種舞蹈避免了用多媒體表現泥石流的過實、避免了用舞美動作表現泥石流的過繁,形體的“泥石流”是好看的、清楚的、兒童趣味的、流動自如的,同時,又令這一構成災難的自然現象有了情感指向和態度表達的可能性,也幫助了臺上演員的表演。
由申奧擔任的舞美設計也非常有意思,看上去非常簡單,但并不單調;它是靈動的,但不輕??;是有份量的,但不沉重??梢怨雌鹩^眾許多不同的、關于童年、關于鄉村的聯想,而且富有詩意。其功能作用也發揮得非常好,令整臺演出,在頻繁的時空跳蕩中,可以順利、自然地一氣喝成。多媒體設計亦簡單有效有新意,在王元老師與猴皮精進行瞟準、投擲粉筆頭的游戲中,黑板上的小人形象土氣而稚氣,但多媒體卻作出了最能引起當下孩子興趣的動漫游戲的效果,令王元老師百發百中的“本領”充滿了引起孩子興奮的現場效果……
演員在臺上的非常熱情、認真、投入。全組演員展現了兒童劇演員必須的多才多藝,能唱能跳能蹦能折騰,十八般武藝樣樣全能。
安徽省話劇院這些年不斷有非常好的原創作品推出,尤其是“徽文化三部曲”:從《萬世根本》、《徽商傳奇》到《淮河新娘》,令國內同行們不斷感受到了這樣一個劇院的活力、創造力和整個團隊的精氣神。這部戲依然令人看到了臺上臺下的生龍活虎,值得致敬!
《天堂里的老師》這個戲不僅應該演給孩子看,更應該演給大人看。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,許多潛能的發現、許多人格的形成、甚至許多命運的改變,都會與自己經歷過的老師有關。老師不同,結果不同。還有,正如歐陽逸冰老師所說: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美好的。整個社會對老師的尊重不僅僅是對于一種職業的尊重,也不僅僅是對于一種高尚美德的尊重,而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,也就是說對我們這個民族、我們的靈魂的營養是文化,是從一代又一代的教師那里傳承下來的崇高文化營養!所以這個戲還應該給現在擔任教師的人們看,作為塑造民族未來的靈魂工程師,這部戲可以形象地喚醒被復雜紛亂麻木了的師心,師德!作為藝術作品,除了主題立意上的價值,目前它也具備了非常好的基礎。
再談一些我個人對這部作品的不滿足之處,僅供年輕的主創團隊參考。
進一步圍繞著“師心傳承”主題的挖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,精心剪裁,強化戲劇性;豐滿主要人物,三個人物(三代教師)的主從關系有待進一步推敲、細化,互相映照,互為加強。進一步研磨結構,可圍繞諸位專家老師提出的、已出現在舞臺上的“陽光信箱”,把它作為一種象征性符號,進一步挖掘出劇名“天堂里的老師”所蘊含的特殊意味,在把握好時空邏輯的同時充分拓展,讓藝術想象更加大膽,將“陽光信箱”發展成為老師與孩子、老師與老師、孩子與孩子之間打開自己、心靈交流的載體;形成“天上”“人間”的超現實情感線索,這不僅可以令結構更加獨特,也會幫助深化主題、刻劃人物、更扎實地表現人物的心路成長。從而在增加觀賞性的同時,增強戲劇性和戲劇張力。
作為一部原創現實題材兒童劇,這個作品已經具備了非常好的基礎,期待著它在年輕團隊的共同努力下,被打磨成真正的精品。
版權歸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。
作者:馮俐
本文網址:http://www.radicalfreak.com/lyceum/comment-detail?id=3
更多《天堂里的老師》的評論
話劇《天堂里的老師》首演 專家點評:愛上這部劇的靈魂
一部值得期待的兒童劇 ——《天堂里的老師》觀后